一、学生情况
1.本科生28811人
其中: 师范生11505人、非师范生17306人
2.研究生7605人
其中: 博士生470人,硕士生7135人
3.成人教育学生15971人(专科加本科)
其中: 函授生12786人、业余生3185人
4.留学生199人
其中: 博士生22人,硕士生33人,本科生144人
二、教职工情况
1.教职工总数2665人
2.专任教师1870人
其中:正高职称342人,副高职称562人
博士学位1045人,硕士学位706人
3.科研机构15人
4.教辅行政696人
5.研究生指导教师1096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804人,博士、硕士导师265人
三、学科专业情况
1.学校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门类,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6个、高峰培育学科4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3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8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3个。
2.现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本科专业91个。
四、科研平台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分子固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4.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
5.安徽省重点智库(1个):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
6.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安徽省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信息融合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医疗大数据智能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高碳产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分子检测与诊断工程研究中心(筹)、安徽省智能学习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筹);
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8.安徽省重点实验室(7个):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江淮流域地表过程与区域响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与重大疾病机理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材料与化学测量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9.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10.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因疾病与健康生物医学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11.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2.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徽文化生态安全及文旅融合发展实验室;
13.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
14.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1个):繁昌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
五、办学条件
1.固定资产总值296060.40万元
2.占地面积2024312.98平方米
3.产权建筑面积993234.83平方米
(1)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84291.25平方米
(2)行政办公用房52044.27平方米
(3)生活用房443803.50平方米
(4)教工住宅27268.09平方米
(5)其他用房85827.72平方米
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6117.86万元
5.图书303.17万册
6.师生数字终端数13313台
(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