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2006年11月2日讯(记者王甘) 金色的十月,对民盟盟员、安师大美术学院桑建国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近日从北京传来消息,由他构思、执笔的国画作品《凤阳农村大包干》,入选文化部有关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是今年4月初由文化部面向全国征集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百幅反映我国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一项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1亿元(平均每幅100万元),作品包括国画、油画和雕塑。这可是中国美术史上首创的重大工程。面对作品征集通知,作为美术学院的老师,曾有多幅作品在国家级美展中获大奖,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桑建国,他起先犹豫了。因为按通知要求,一是画幅大,二是难度大,三是时间紧,另外还有多层评选。但勇于面对挑战的桑老师,最后还是接受了任务。
第一关是选题。1840年以来,我国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到底选哪一个?桑老师祖籍山东,出生在上海。但他又是一个安徽人,作为一个知青,下放在皖西大别山。他在那儿生活过多年,对于农村的生活,曾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发生在1978年安徽凤阳农村的大包干,是建国后在中国农村改革中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事件,于是它成了桑老师和省文化厅领导经过多次反复协商的首选目标。目标选定了,怎么去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4月20日,桑老师约了几位同行,来到凤阳小岗村,体验、了解当年大包干的情景。近30年了,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寻找历史的痕迹,几天功夫,桑老师拍摄了数百幅照片,采访了当年参与这一事件的农民朋友,了解相关信息,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也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题材选定了,也深入了生活,搜集到的凤阳农村大包干素材很多,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更好地体现当年凤阳大包干的精神,桑老师经过多次构思,最后定格在小岗村18人签定生死合约这一具有当年代表性情节和时代特征的这一场景上。它不但有社会现实意义,也更富于人文精神。怎样去画,桑老师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这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有力度,有深度,决不是简单的宣传画。作画期间,桑老师舍弃了所有休息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和学校的工作外,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凤阳农村大包干》作品上。他曾八易其稿,多次到合肥听取创作组成员的指点,我省著名画家张国琳、王仁华、谢宗君等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省美协领导也专程来芜了解指导创作情况。经过两个月的艰辛努力,1978年凤阳农村大包干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画面中的24个人,动作、面部表情都是那样到位、传神,就连一些辅助物,也是惟妙逼真。虽然画面比真实的历史多了6名妇女、儿童和老人,给桑老师的创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也让时间显得更为紧迫,但按桑老师的意愿,这正是他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民的关注的一种情结,农民是中国的脊梁。作品完成后,送省文化厅经专家评审顺利通过;随后经文化部专家评审组的再度评选,也顺利通过。在得知自己的作品入选后,桑老师显得很坦然。他说,这只是自己一个新的起点。
在不久的将来,1978年《凤阳农村大包干》的国画作品将作为历史永载史册,请记住他的作者———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桑建国老师,他也是一个芜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