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芜湖市海螺国际大酒店召开。来自韩国仁川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史学月刊》编辑部等6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1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刘道胜、《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隋福民、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江沛分别致辞。他们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强调铁路交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围绕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推动铁路交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13日上午主题报告阶段,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祝曙光教授、韩国仁川大学金志焕教授、西南大学谭刚教授、湖南理工学院易丙兰副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段海龙教授、苏州科技大学赵伟副教授依次作报告。朱从兵教授深入剖析了铁路社会史和铁路内史研究的重要性。朱教授认为,加强铁路内史研究,从新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理解铁路系统的内部运作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学者们进一步深化内史研究。祝曙光教授就中国铁路史研究的源起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中国铁路史研究目前仍有许多领域有待拓展,建议借鉴外国优秀的铁路史研究成果,加强微观铁路史和专门铁路史的研究,以丰富和完善中国铁路史的研究体系。金志焕教授则分享了关于洮昂铁路的研究成果。他利用详实的日文资料,探讨了日俄在东北地区铁路建设和影响方面的争夺与博弈,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的铁路史研究视角。谭刚教授以广九粤汉铁路接轨争议为例,探讨了政治与经济利益在铁路建设中的纠葛。他通过深入分析政府与社会力量在接轨问题上的态度差异和相互影响,揭示了铁路建设背后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利益博弈。易丙兰教授则关注了交通铁路的变迁对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影响,她以营口为例阐述了从传统水路交通向铁路交通转变过程中,城市交通格局的变化以及铁路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3日下午,在三个分会场进行小组报告和研讨。与会者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历史学院讲师王平子作了《省部合作:钱塘江大桥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1932-1937)》、历史学院博士生邹海英作了《轨道上的觉醒:中国近代铁路发展与女性解放运动关系探析》的学术汇报。评议专家针对大会,结合自身研究方向,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
在14日上午第二次主题报告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斌教授、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李沛霖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谭备战教授、国家铁路集团档案史志中心李子明、安徽师范大学黄华平教授、康健教授依次作主题报告。他们的报告不仅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也为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闭幕式上,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会议投稿数量众多,参会人员以中青年学者为主,这反映出铁路史研究领域的蓬勃生机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研究对象涵盖了线路、车站、枢纽、城市铁路、区域铁路等多个方面,其中以线路和铁路人物为主要研究方向。他从铁路史的角度谈了对铁路与现代化的关系的思考,提出铁路现代性的体现、铁路系统现代性消减的因素等问题,强调研究铁路系统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最后,对铁路史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进行方法论的思考与探索、加强史料的挖掘、开拓更多研究领域、生发新的问题研究意识、提倡跨学科的交流和互动等。
会议最后,《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高超群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徐毅教授、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徐有威教授畅谈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与收获。他们认为,本次会议不仅为铁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也为推动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历史学院马陵合教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举办更多此类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他表示,举办这些学术会议,不仅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对于进一步推动铁路交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期待共同为铁路交通史研究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本次铁路交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铁路史诸多学术问题以及交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铁路史研究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得以交汇,为铁路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为铁路交通史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