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与环境学院动物生态学团队吴海龙教授课题组青年教师疏义林博士为第一作者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legacy and emerging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surveillance inbufo gargarizansfrom inlet watersheds of chaohulake, china: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bioaccumulation potential”的研究论文。学院青年教师洪培副教授为共同作者,吴海龙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联国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梁美仪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氟化合物,具有持久耐用、抗污渍、耐热、抗油等属性,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如不粘锅、防水面料、家具抗污渍表层、食物打包盒、日化包装盒以及一些防火材料等。这类化合物半衰期长,在水环境中长期存在。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造成多种生物毒性,是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境污染物之一。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变态后水陆两栖,生活史特殊,是对环境污染最为敏感、受胁程度最为严重的脊椎动物类群。然而,国内外鲜有关于两栖动物pfas的生物富集特征和生物毒性研究报道。
课题组以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为研究区域,以中华蟾蜍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9种pfas在巢湖不同入口水域空间分布特征,明确农业非点源是该区域pfas主要的污染源。通过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个体组织中的pfas浓度,发现雄性性腺中的pfas浓度显著高于雌性;成体阶段各组织中的pfas浓度与年龄呈反相关;推测pfas对两栖动物的生物毒性主要为肝毒性和生殖毒性。首次阐明pfas前体和替代物(新出现的pfas如hfpo-da、pfechs和6:2 h-pfesa以及pfaa前体如6:2 fts、fprpa和n-etfosaa)在两栖动物组织中的分布和富集特征。证实一些新型pfas 替代品(如 adona 和 6:2 cl-pfesa)比传统的pfas(如 pfoa 和 pfos)具有更高的 baf 值,提示这些新型pfas对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毒性效应可能更强。此外,性腺组织中富含的某些 pfas 可能会影响性激素水平,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研究结果为巢湖水域针对pfas的环境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利用生物多糖原位缓解pfas对两栖动物的生物毒性奠定理论基础;支持将中华蟾蜍作为敏感的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器,应用于pfas和其他新型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估。
该成果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科学公众号等进行了转发。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峰学科、省部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和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委员会定期研究资助经费等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3c02660
生态环境科学公众号推文链接: